廉政教育-中国J9旗舰厅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


  • J9旗舰厅



  • 廉政教育

    廉政文化丨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

    作者 :
    时间:2024-09-18

    《论语》中讲 :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非学无以广才,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  ,心无旁骛求知问学,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 ,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,在学习中增长见识,丰富学识,通晓天下道理,掌握事物发展规律,做到敏于求知 、勤于学习、敢于创新、勇于实践,沿着求真理 、悟道理、明事理的方向前进。

    ——91日,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》

    “博学而笃志 ,切问而近思 ,仁在其中矣”出自《论语·子张》 ,为子夏所言。子夏认为 ,做到博学、笃志、切问、近思,仁就在其中了。这是对学习方法的深刻思考总结 ,也揭示了成为仁者的路径。

    博学 ,即广泛地学习 。《周易》中有: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,以畜其德。”学海无涯,以学而不厌的态度泛观博览,学习效法先贤的言行,才能提升自我的学识和德行。要做到博学  ,首先要好学、乐学。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孔子“韦编三绝”,陶渊明“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,李白“片言苟会心 ,掩卷忽而笑”,都体现了对读书治学的热爱 ,这正是博学的基础。

    关于笃志,有学者将“志”释为志向 ,笃志即坚定志向。东晋葛洪言:“学之广在于不倦,不倦在于固志 。”朱熹言:“为学须先立志。志既立,则学问可次第着力。立志不定 ,终不济事 。”远大志向既是学习的方向,也是学习的动力 。立下高远之志,就能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坚定不移,即使遇到困难挫折,也能咬紧牙关,继续前行。也有学者将“志”释为“识”,表记住之意,如南朝梁经学家皇侃解释此句为:“博,广也。笃 ,厚也。志 ,识也 。言人当广学经典,而深厚识录之,不忘也 。”笃志就是牢牢地记住,内化于心,而不是前学后忘。通过笃志,将博学所获得的义理熟记于心,是切问、近思的前提与基础 。

    关于切问 ,学者们的理解亦各不相同。有学者释“切”为“急” ,解读为“若有所未达之事,宜急咨问取解 ,故云切问也”。有学者释“切”为“勤”,阐发为“不知则勤问有道”。有学者释“切”为“深切”,切问即恳切地发问。也有学者将“切问”与“泛问”对举,如北宋学者邢昺在《论语注疏》中说:“切问者 ,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,不泛滥问之也。”这里切问表达了切中紧要处而提问之意,反对治学过程中“泛滥问之”。无论怎样理解 ,切问都体现了对积极提问和深入探讨的倡导,激励人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、深入挖掘。

    古人对“近思”的理解,大多与“远思”对举,如“近思者,近思于己所能及之事也。若泛问所未学,远思所未达 ,则于所学者不精,于所思者不解也”。可见 ,近思意在告诫人们,对所学内容要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 。朱熹和吕祖谦合作编撰的理学经典《近思录》 ,书名便由此而来。从朱熹所作后序可知,他们共读周敦颐、张载 、程颢、程颐等理学家著作后,感叹其“广大闳博,若无津涯” ,担忧“初学者不知所入”,便从中“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”,编为14卷。吕祖谦序亦对此书的编纂旨意作了说明:“循是而进,自卑升高,自近及远,庶几不失纂集之指。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,躐等凌节 ,流于空虚 ,迄无所依据,则岂所谓‘近思’者耶?”阐明了学习上循序渐进、联系实际而扎实领悟的道理 ,体现了“切问而近思”的真正内涵。

   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,代表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道德理想。在博学 、笃志 、切问 、近思的过程中,求学者不仅增长了知识与技能,更培养出对社会和他人的深切同情与理解,也就是仁德。这种内在的仁德,正是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。对君子来说,追求理想人格无止境 ,求知便也无止境,无论何时何地,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向往与敬畏,不断充实自己 、提升自己、完善自己。

   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、弘扬者和创新发展者,是重视学习 、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。回顾党的历史,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 、重要历史转折期,面对新形势 、新任务 ,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。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 ,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 。在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同时,我们党高度重视青年,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,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    “少而好学,如日出之阳”。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 ,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,作为一种责任、一种精神追求、一种生活方式。新时代以来 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言传身教,同青少年朋友谈及自己的读书故事 ,勉励青少年静心学习、刻苦钻研 、加强磨炼 ,求得真学问、练就真本领。20135月,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,习近平总书记回忆道:“我到农村插队后,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,先从修身开始。一物不知,深以为耻,便求知若渴”;20175月,在中国政法大学,习近平总书记告诉同学们:“广大青年抓学习,既要惜时如金、孜孜不倦,下一番心无旁骛、静谧自怡的功夫,又要突出主干 、择其精要 ,努力做到又博又专、愈博愈专”;20185月 ,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,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当年的读书心得: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 ,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,达到否定之否定、温故而知新 ,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,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、历史的选择 ,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。这种通过自己思考 、认识得出的结论 ,就会坚定不移 。”

   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,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 、开拓者 、奉献者 ,就必须增强学习的紧迫感,敏于求知 、勤于学习、敢于创新 、勇于实践,沿着求真理、悟道理 、明事理的方向前进,在学习中增长知识、锤炼品格,在工作中增长才干、练就本领,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,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。


    企业邮箱



  • XML地图